德化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内经 [复制链接]

1#

《内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皇族秘学,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重要的学说。该书将人之生理与病理、心理、社会以及宇宙万物的变化联系起来,以描述人体整体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知识。该书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火气论》,并称为“三大本”。《内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人体生理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学说,该书自序言“朕幼时,习于医道,得其法;中年时,精于六法”(王叔和)。

一、内容

《内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以上卷为总纲,中卷为上篇,为上阙,共八章。上阙在下段,记载了内经的内容是:“四时与五脏……”、“五音与五音”、“天人之际”、“天地与人”、“人死”等现象。中篇阐述了疾病发生机制中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1、四时与五脏

“四时”,即是立春,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都是“六气”或“六气”有阴阳变化的规律。但也有一种不变的规律:冬季寒邪最盛的时候,在冬季末春初;夏季暑邪最盛的时候,在夏季末秋初;春季湿邪最盛的时候,在春季末夏初;秋季燥邪最盛的时候,在秋季末冬初;冬季寒凉最盛的时期为夏季末冬初,在冬季末春初。如果把立春后这段时间看作春季、秋季、冬季的过渡时段的话,那么四时就是由夏与秋过渡到冬的。五脏即是指心、肝、脾、肺与肾。而内经所说的五脏都是对具体疾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的。

2、五音与五音

“五音”指指的是五种声音。所谓五音,即五脏之音、五音之象。《内经》把这种现象称为“五音”,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音不全”。《灵枢》在论述这些现象时认为:“各言各意,非病自伤,五音不全,疾病不宁。”

3、天地与人

天地与人,即人、天与天地之间互相关系。天脏为水脏。天地间水神旺盛,故能使人体得到充足的水气;而人所受的阴邪,往往引起水火互结证时,人体往往发生浮肿;水主收敛,水聚则热,两者之间产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则病情加重。天地之间有一种很神秘的关系,即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疾病既是由于天地间水、气、血循环失调所致的表现出的一种特殊体质的体现。《内经》对这一现象曾有过很生动的描述:“天之所生也,故以人之生来说其生也;以人之死来说其死也;以人之疾来说其病也;以人之病来说其病也……天地之间有一种不正常的对立统一规律,即自然界各部分之间彼此影响而产生相互关系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影响着疾病(包括临床诊断、病理诊断)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影响关系”。

4、人死

人死是指因环境变化、疾病、内伤、外伤等因素,导致人的死亡。内经说:“人在四时,万物皆有生,生者气之根,不亡者气之用,不生者气之极,气之胜则血凝,则毒积,则病消,则精尽,则阳衰……无复有死。”是说人体内积聚着许多阴毒和痰饮等各种毒气和邪气(阴阳之气)相互变化而引起了人的疾病发生。人与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也就是人的死亡原因;阴阳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体内部器官的变化;人体内外两个环境都因各自原因而受到损伤,但与人体整体状态有关;两个环境互相影响,都影响着人体脏器及其功能及正常排泄活动……人在四时之外生老病死过程中,可分为阳痿和死亡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二、疾病论

疾病论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致病因素,提出了各种有关于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由于所论疾病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其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对后世医家影响甚大。《内经》也认为,人体最重要的疾病往往是由于脏腑失调而引起。

1、病机特点

疾病发生的本质是阴阳、脏腑的盛衰及阴阳盛衰之间的转化,其病理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以人体的整体状态为转移的。疾病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在:一、病因与病理变化表现出相互转化的特点。二、症状与病程表现出相互制约的特点。三、治疗与预防。

2、致病因素

《内经》将致病因素分为内、外两种,认为外感六淫之邪易致病,内伤七情之邪易致病,先天禀赋、后天饮食等常致病,以及饮食不节而致热病等。《灵枢脏气》将致病因素分为六种:内伤七情易致病、外感六淫之邪易致病、内伤七情之邪易致病、饮食不节而致热病易致病、内伤六淫之邪易致病。《灵枢六气》中讲到过的各种致病因素都可由上而下分为脏邪、气腑、寒热等层次来分析;内伤七情则将其分为内伤七情及外伤七情。因外感六淫之邪气可能会致病,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关于致病因素中“内”与“外”一说也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①根据外感六淫之一邪易致病论制定外感病的防治措施;②根据内伤七绝之邪易致病论制定内伤七绝之病的防治措施;③根据外感六淫之邪易罹病论制定外感八淫之病的防治措施;④根据内伤七情而制定内伤八魔与外感疾病相抗衡论;⑤根据内伤七情以制定内伤八戒的养生措施;⑥针对不同病因及体质之病人以调整脏腑内外环境来预防疾病及其复发。

3、预防措施

1.饮食调养:《内经》认为,人欲安其心,必以饮食为先,食疗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持健康有重要作用。2.起居调护:《内经》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协调和精气神机的协调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3.情志调摄:《内经》认为,要注意调摄精神不要过怒伤肝,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还要注意保持起居卫生、生活规律、起居有常。4.运动调摄:《内经》认为要坚持运动调摄健康则精气神旺盛、精力充沛:如果经常运动还可以防止肥胖、气血津液不足、营养不良等病症。5.养生保健:《内经》认为要注意饮食养生及生活起居的调养。

三、六法

六法是指脏腑学说、病因学说,亦即医理和针灸灸法等。六法有阴阳、升降、寒热、升降与寒热、四时、五风、六合,每一法则都与治疗疾病有关。其中,阴阳学说是《内经》最核心的理论系统。

1、“阴阳”是脏腑学说的核心理论。

“阴阳”一词的使用,是古人认为,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一种阴阳和谐的状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运转。《内经》中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强调了阴阳和谐的状态对机体的重要性。因此,《内经》中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升降”是脏腑学说的重要理论。

“升降”指人体的阴阳转化,其特征为阴阳之间,有相偏相济之别。《灵枢·阳明下》有云:“六腑皆升,其华在窍。”五脏六腑有“升降”、“上下及荣卫外动”之说,其中以五脏六腑的升降最为重要。六腑升降与病理变化有关的辨证应是《内经》治法中的重要内容。如五脏升降与肝郁、肾虚、心悸等关系密切;又如气机升降与脾胃升降、脾阳不振关系密切;再如水湿升降与水湿内停联系密切;此外,肝郁化火升降与肺胃相火相兼,均可作为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内容而用之,可以说是其重要内容。

3、“寒热”是脏腑学说的重要理论。

《素问·举痛论》说:“寒者热之源,热则寒之伏,故必有寒者热之本也。”寒者寒之伏,为阴气所克;热者热之伏,为阳气所伤。说明了寒热的本质是同一种性质。因此必须注意寒热互受的关系。

4、“升降”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理论性和创新性理论。

《灵枢五七篇》云:“脏腑得病,气先降,故脏腑得病而升者,阳气升,则下合,上则升,上而下及上,下而上及下,则阴气落,则热出矣。”其理为:脏腑得病,其气先落,其行先伏。其病得温则下降、降而出热矣。……故有升降与寒热之别焉,其病得寒者而虚,其病得热者而实;得热者而虚;得寒者而实;得热也者病热;不得热者而虚;不得寒者而实;无阴中以得阳而无阴也。此即所谓阴阳相胜之理也。……若见发热而虚不能降者,阳气落而有寒凝而得阳也;凡发热、虚邪之邪得温之者,皆可降之而见阳也;得寒凝而得阳也;得热而寒凝而得寒凝之矣;阳气落而有寒凝而得阳也;阳气入而有暖化热也。

5、“升降与寒热”是五种寒热病证,由脏腑经脉及发病机理所致而不同的治疗方法。

“若上,宜清泄;若下,宜和,此其正也,其其邪也。”清泻:凡表里兼寒热实邪所致为病证,以清泻为治;实证为热病,可清泄与解毒,以解毒为治。和:若上为寒者,则用清润寒热而温胃散寒之法;若下为热者,则用清开外邪以散热化浊之法;若热证为主,则多用清热解毒之法。此外还兼有降气活血化瘀,通阳散寒之法。

四、功能与主治

《内经》把人的功能分成阴阳、气血、脏腑和五行。阳:阴为阳之本,人要有阴气的滋养才能健康;气:气是生命之根本,人体只有气虚而没有气盛;五行依次为木、火、金、土,五脏都有各自的功能。

1、阴气主治

《内经》认为人之疾病,无其在外,有其在内,就叫阴气,主要体现在精神、五脏,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凡涉及到精神,则需要心神的清静;凡涉及到五脏,则需要气机的畅达;凡涉及到人体生理活动中发生的疾病,则需要气血的调和,从而使脏腑得以协调;在治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到药物的药性变化、经络和气血的调和及阴阳的平衡等方面的知识。阴气与阳气的关系则是阳有阴用,阴有阳用也是治疗疾病。所以《内经》认为:阳盛阴虚而为阴病,以阳盛为要;阴气则以阴虚为要;气虚则阴盛而病不能医治;气弱则阴死;气盛则阳不盛则病入膏肓;气虚则痿;气盛则不能振起;气沉则痿;气滞则痿;气郁则怯;气虚则死;气壮则痿;气虚则不能振起。

2、阳气归根

《内经》认为,人体有气,有五脏的精气,都要以归根为目的,在五脏的精血和五脏的精气作用下从经脉出窍而回。因此,《内经》说人体所出现的疾病是因为阳气不能归位于肝脏、肾阳、脾肾、肺土等脏腑而产生的疾病。这和中医所说的"阳气者,其根也;气虚者,其液也"的理论是一致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肾、脾脏和肺脏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3、金水相生

金水相生是指金水在人体内能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促进人体的健康。比如人体中有水液在人体内部能完成生命活动,也有水液被人体吸收而到达全身的功能。这说明了人与金在人体中互相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而健康的道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