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样治愈 https://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导语:气虚为中医领域的辩证,指的是体内元气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都说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体最基本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物质时之一。这股气是怎么来的呢?是由肾脏的精气、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以及肺部的轻气结合而成的,而气虚之人可能是这三个环节中某一个或者多个除了问题,导致自身存在气虚,可能会表现出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乏力等症状。
正值夏季,闷热的天气让很多人都无精打采的,同时门诊也总是接待了很多类似的病人,比如“医生,我明明早早就睡了,为什么还是觉得累?”“一上班就困,工作效率很差,根本无心上班”“上午上课还有点精神,到了下午就是眼皮打架,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想必这些话说到很多人心坎里了,也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了,难道和三伏天有关吗?还是睡眠不好?亦或者是身体健康除了问题呢?到底该怎么办呢?不要急,你接着往下看。
01“百病皆生于气”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实在是太重要了。这股气推动着血液循环,将阳气、养分以及血液能及时供应给身体各处,以便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反之气血不足的人,全身得不到及时的滋养,往往就会虎刺线疲倦、乏力、气短等症状出现,就像是快没墨水的钢笔,写出来的字都弯弯扭扭的,也没有笔锋。
02气虚的病机
和很多因素有关,甚至有些时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比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滋养不到位、肺脾胃肾的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亦或者是过度疲劳损伤了身体、疾病久治不愈伤气等因素造成了气被消耗过度。
03气虚也分很多种
1.肺气虚
肺属于呼吸系统,因此当肺气虚弱时,可能会伴随着气短自汗、声音低怯、常咳嗽气喘、胸闷、频繁感冒,严重的朋友还会有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2.肾气虚
肾脏主泌尿系统,当身气不足时,往往会有神经疲劳、身体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无力、泌尿症状等等。而有些人的肾气不足属于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了上述的症状外,男性往往会有夜尿多、遗尿、小便频数清长等症状,女性往往会有月经不调、月经淋漓不尽、胎动不安的症状。
3.脾气虚
脾气虚朋友往往会表现出食欲不振、东西吃的很少但肚子却胀鼓鼓的、大便溏稀、面色枯黄、皮肤松弛、黑眼圈重、舌苔滑腻且有口气。而且整个人都没有精神,这是因为体内湿气重,像一床隐形的被子将人包裹住,仿佛怎么睡都睡不够,而且睡眠质量很差。
4.心气虚
这一类气血的朋友,往往会有心悸、气短、多汗、脉虚无力等症状。
04如何调理气虚体质?
总的来说,想要调理离不开八个字:益气健脾、培补元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阴阳平衡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善气虚状态。
第一方面:情志调整
(1)性格方面
很多气血之人往往都是性格内向、情绪总是反复、不会释放压力等性格,都说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大,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养成豁达乐观等生活态度,学会释放心理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别让自己陷入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局面中。
(2)疏肝健脾
气血生化的主要来源就是脾,而过度的思虑会伤脾,所以说咱们得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而肺住一身之气,而过度的悲伤会伤肺,因此不要过度悲伤,空闲之余可以出门游玩,来振奋精神,赶走不良的情绪。正值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气充盈自然也能带动气血充足,可以在早上9-10点时出门晒晒太阳,接收阳气,达到疏肝健脾、阴阳调和的作用。
第二方面:起居调养
(1)起居有常
有规律的起居作息,给身体脏腑提供足够的休养时间。此外脾主是指,因此空闲之余要经常活动锻炼,改善气血体质。但要记住不可过度劳累,不然会过度损耗体内的气血。
(2)顺四时而适寒暑
一年四季的气温、气候都不一样,而我们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寒冬注意防寒、秋季注意干燥、夏季注意避暑、春季注意防风,以防外邪入体损耗气血。
(3)夏季注意避暑
大量的出汗也会损耗气血和伤阴,所以在夏季要多补水、注意避暑,但也不肯过分贪凉,适当吹吹自然风,避免空调病。
第三方面:饮食调养
(1)多吃健脾益气的食物
比如粳米、小米、芍药、大枣、红薯、马铃薯、胡萝卜、香菇、牛肉、鸡肉、鸡蛋等等。
(2)少吃生冷、寒苦、辛辣燥热的食物
比如大蒜、胡椒、薄荷、烟酒、咖喱、芥末等等。
(3)禁止使用损耗气血的食物
比如槟榔、山楂、芜菁等等。
注意了,补是“对症下药”的补,而不是盲目的补,什么有营养就吃什么,这样反而可能会造成“虚不受补”的局面,不仅气虚还可能以前的健康问题。
第四方面:药膳滋补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大枣等等,切记不可服用辛香损耗气血植物。还可以服用山药、莲子、龙眼、大枣等食物,有着益进养血、健脾养胃的功效。还可以采用药饵方剂来补气养血,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归脾丸、人参莲肉汤等等。注意:以上中药或者药方,都应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不要自行购买,以免伤身。
结语:气虚是一种很常见的健康问题,当往往表现出的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者当成其他的问题,不对症下药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身体不适时应该及时就医检查。
参考文献:1、《中医养生学》刘占文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未病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王琦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