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大多讲过“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课程,面对学生提出的关于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以及职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往往能谈出见解、给出建议。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职业倦怠问题在我们辅导员工作者自身中间也如此普遍且棘手时,就颇有点“伤害性不强、侮辱性很大”的味道了。
身为把就业指导作为工作职责之一的辅导员,也会受到职场问题的困扰,这既不稀奇也不丢人,正如心理咨询师也会遇到心理问题一样。我曾经和学生们探讨,什么样的工作才不会倦怠,大家都说感兴趣的工作。我又追问,什么样的工作能够让人永远保持兴趣,大家却答不上来。后来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成为一名电竞选手,他就永远不会丧失工作乐趣。
我们都知道,电竞行业并不轻松,把打游戏当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打游戏本身却有着无穷的乐趣,很多人在打游戏时能做到废寝忘食、不知疲倦、难以自拔。假如干工作也有这样大的吸引力,那就一定不会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了。
为了与网瘾学生“斗智斗勇”,我读过一些分析游戏让人沉迷的原因的资料。使人成瘾的游戏在设计时就暗藏很深的“套路”,让玩它的人不知不觉沉溺其中。“狡猾”的游戏设计害苦了很多人,却带给我们一种解读职业倦怠问题的角度,带来一些思考如何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启发。
持续而及时的正向激励
资料显示,游戏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持续的
快乐,最重要的原因是游戏的及时反馈机制。游戏设计中常用的技巧就是用特效、用声音、用数字把玩家的每一次操作都直观地显示出来。每次砍击后怪物头上飙出的数字、每次得分时酷炫的动画,都会精准刺激玩家的感官,使之获得稳定的、可预期的成就感,从而忘记疲倦、不愿中止。
游戏中稳定、及时的反馈其实是一种对精神的正向激励,持续的正向激励会让人乐此不疲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我想,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对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认知和克服上。当职业倦怠感产生时,我们或许不妨问自己,是否需要加强一些对自己工作的正向激励。
这个正向激励来自哪里?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来自学校或上级单位,可以来自我们所服务的学生,也可以来自我们自己。学校和上级单位给予的表彰,或是学生因我们的帮助表达的感谢或赞扬,无疑都是正向激励的一种,但这些激励显然不是日间常态,不能让我们持续、及时地获得工作的快乐。
当我们没站在领奖台上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一些有仪式感的“小动作”,自己给自己一些正向激励呢?我想是可以的。比如,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应只顾埋头赶路,也应该抬头看路,应该经常性地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作个总结和梳理。日志也好,周记也罢,可以按自己的习惯来,但不妨正式一点、充分一点。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当然不能回避,但做得好的、满意的工作,也大可以毫不吝惜地把过程和经验记录下来,给自己一个五星好评,给自己点一个赞。
长此以往,不仅对提升业务水平有裨益,还可以完全自助地使自己处于一个充满热情和成就感的工作情绪中。自己作自己的“氛围组”,能让我们更加经常和持续地体验到工作的快乐,从而克服职业倦怠的困扰。
多个层次上的需求满足
人们获得快乐的程度与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成正比。马斯洛需求理论大家都耳熟能详。
游戏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在虚拟世界里能满足玩家在现实世界满足不了的需求。游戏世界中,通过寻找食物、击退怪兽一类的游戏设计,可以满足玩家的“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通过引导玩家与朋友一起玩,满足其“归属”需求;通过引导玩家冲击游戏排行榜靠前的位置,满足其“尊重”需求;通过设计诸如拯救世界之类的游戏背景,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顶层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五个层次的需求都满足,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需求越充分的游戏,也越容易让人沉陷其中。我想,如果我们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能够充分而全面地满足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那么职业倦怠困扰一定会迎刃而解。
分析一下,辅导员工作能满足哪些层次的需求呢?
“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我看没问题。辅导员工作的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温饱和小康还是绰绰有余的。
“归属”需求?我看也能满足。辅导员队伍是很庞大的,而且这个“战壕”里的同志都很团结和有互助精神。
“尊重”需求?我看也不差。随着近年来*和国家若干相关重要文件的出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作用愈发得到认可,学生工作者受到广泛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顶层需求?我看也有戏。“立德树人”是不是辅导员该做的事?是!“为*育人、为国育才”是不是辅导员该做的事?是!这些倘若都做到了,难道还谈不上“自我实现”吗?
既然理论上辅导员工作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全部层次,那么为什么有的同事做这行做得不够快乐,甚至产生倦怠呢?我想这就得从自身上找原因了。尤其是在“自我实现”的顶层需求上,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把“立德树人”视为工作的目标,有没有把“为*育人”看成工作的标尺,有没有把“为国育才”当作自己的事业。
把这几个问题想真切、想透彻,才能从根儿上解决职业倦怠的问题。诚如“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所说:“如果把工作当成饭碗,自然干着干着就没有劲了;若是当成事业来做,那浑身就会有使不完的劲。”
提升与胜任的良性循环
长期的挫折感会让人失去耐心。一个游戏如果始终让你感到难度极大,无法通关,那么恐怕你对它的兴趣不会持久。聪明的游戏设计师通常会引导玩家在游戏中感到越来越擅长怎样去过关。这种“胜任”的体验也是一个令人沉迷的游戏产生快乐的源泉之一。
难度一成不变也不行,这样的游戏将使人很快乏味和厌倦。因此,高明的游戏设计会逐渐增加难度,帮助玩家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增进“胜任”游戏的技能,获得持续的通关成就感和快乐。
辅导员的工作不算轻松,且时不时还会蹦出新问题。大学生是百样千样的,因此学生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百样千样的。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胜任”危机恐怕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一大元凶。
但遗憾的是,有的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选择了搁置和退缩,不在提升工作技能上下功夫,而在寻找托辞上做文章,今天说工作太忙没时间,明天说岁数大了啃不动,最终脱离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被“胜任”危机拖得喘不过气来,自然而然产生职业倦怠。
不断学习和提升是克服“胜任”危机的不二法门。假如每当遇到新问题,都不逃避和放过,而是通过思考、请教、查阅文献、学习新工具来掌握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日积月累下来,我们将始终处在提升与“胜任”的良性循环中,始终可以从容地“打通一关又一关”,收获自我更新和战胜挑战的双重快乐。
后
记
我平日不玩游戏,对游戏设计的原理和技巧只是一知半解,从中抽离出几条线索作为解读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一种角度,新颖有之,恐怕严谨不足。
歌德曾说,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我要说的是,辅导员工作是重要而崇高的,万万不能“游戏”视之。
作者简介
宋一,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辅导员。
文字来源|宋一
图片来源|网络
排版编辑|常襟阳
责任编辑|王彤
责任审核|孙洪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